【123期】袁志刚:如何重塑政治经济学学科 ──兼评《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

  •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14日浏览次数:

    2007年3月13日13:30-15:00,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在经济学院新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如何重塑政治经济学学科”的讲座,同时对“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一文进行了评论。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钊副教授主持,张薰华教授,张军教授,李维森教授,李惠中教授和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袁教授首先对“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一文进行了评论,认为政治上的集权与经济分权对中国前期的市场化是有好处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其作用并不是肯定的。袁教授认为这篇文章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分权式改革的成本,最大的亮点在于看到了政治利益,也就是多元化政治利益与单一的效率标准的矛盾,收入差距、地区差距都是源于多元化的政治利益,并认为只有通过GDP指标才能考核地方政府。

   
        接下来袁教授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指出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就是单一的高效率和多元的政治、文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从全球化的得与失入手,认为资本所有者是全球化的推动者,然后通过法国的案例分析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进一步扩大,并比较了美国的消费模式和欧洲的多元文化模式,全球化如何发展,这是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全球化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袁教授认为有三类:第一类是美国,但也有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第二类是各种国际机构,对全球化过程中准则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往往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意志;第三类是民主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参与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放弃了部分民族主权。同时,肯定了市场机制在协调全球化多元利益方面的作用。如何重塑政治经济学学科就是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的。

   
       报告结束后张薰华教授,王永钦博士,李惠中教授,李维森教授,张军教授先后进行了发言,张薰华教授指出任何学科都要创新,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发展政治经济学,老教授的这种执着于学术的热情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张军教授提出发展的、应用的、实证的经济学,比如说从实证的角度看增长本身的要素,并指出我们要从中国问题出发,关注经济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学有无贡献;李维森教授对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基础进行了思考,启发我们通过对古代政治经济的研究来看现代经济的发展;王永钦博士指出了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本、劳动所有者之间利益协调的问题,认为最具有刚性的市场承担了税收,比如说土地所有者,然后应用于全球化的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