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下午13:30-15:00,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周伟林副教授作了题为“三时段”因素与中国的城市化画面的讲座,报告他关于运用“三时段”分析法来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与成果。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陆铭教授、范剑勇副教授以及经济学院和复旦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周伟林副教授首先探讨了时段分析对于理解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接着,他介绍了划分时段的几种方法:中国经济的“麦迪森分段”、传统的制度决定论以及经济周期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明理论等其他可参考的分段方法。在此基础上,周伟林副教授介绍了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三分法”: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围绕布罗代尔的“三分法”,他运用生动具体的现实例证分别阐述了三种不同时段因素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因此造成的中国城市化发展现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异。在长时段因素分析过程中,他着重介绍了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的规定性对于中国大中城市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城的跃迁式发展模式以及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布局和民居结构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在分析中时段因素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时,他探讨了政治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区划变动、城乡分治、人口流动以及交通和技术对中国城市布局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介绍短时段因素影响时,他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的对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探讨了这些短时段因素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在运用“三分法”解读时段因素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纵贯城市发展的两个中心命题:(1)城市发展具有普遍性;(2)成功的城市依靠什么。最后,周伟林副教授提供了人多地少的涵义、历史上城市化的动力与制约以及中国城市化区域空间分布的特点等供听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演讲结束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范剑勇副教授做了简短的讲评。随后,陆铭教授就“为什么在上个世纪后十几年地市一级行政区划变动有所作为,而现在省际之间的协调则显得异常乏力”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并与主讲人一起进行了大量有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