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期】陆铭:城市 “二元社会”里的悲喜——户籍、身份收入差距和参照对象差异

  •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2日浏览次数:

        2008年9月9日下午13:00-14:00,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陆铭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二元社会’里的悲喜——户籍、身份收入差距和参照对象差异”的讲座,报告他最近和另外一位作者合作的论文。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封进教授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陆铭教授首先介绍了伴随城乡劳动力流动,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两个相互关联却又分割的群体,即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的背景。他解释了由于户籍身份的差异带来收入差距,即“身份收入差距”,并提出论文中两个核心问题来解释身份收入差距对快乐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陆铭教授的主要结论有四点:(1)总体上来看,外来劳动力会因为身份收入差距扩大而更加不快乐,而城市居民较小地受到身份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的不快乐;(2)外来劳动力不会因为在外来劳动力群体中相对收入的提升而更快乐,但是城市居民却会因为在城市群体中相对收入提升而更快乐;(3)新城市人的行为不同于那些一直拥有城市户籍的“老城市人”,新城市人会因为身份收入差距扩大而更不快乐,同时,他们也因在城市居民中相对收入地位的提高而更快乐;(4)对于老城市人来说,随着年龄增加,人们会更加地厌恶身份收入差距,而那些具有党员身份的个体随着身份收入差距扩大而更不快乐。他简述了其他关于主观快乐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国家统计局(NBS)和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联合进行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做了相应的计量分析。通过OLS回归分析个人经济社会特征以及部分交互项对个人快乐的影响,陆铭教授得出与之前研究相似的结论之外,将焦点集中在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身份收入差距,以及两类人在各自群体内的相对收入对快乐的影响,得出上面的四点结论,并指出没有户籍的人、已经获得户籍的农村移民、在老城市人当中的年长者和党员将成为城市社会融合政策的潜在支持者。最后,通过将自己本身的经济社会特征与结论相比较并发现矛盾,陆铭教授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式下对快乐的影响——企业家模式下快乐影响因素。


        陆铭教授在讲座中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论文中的观点和疑问作了大量有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