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期】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

  •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1日浏览次数:

        5月27日晚,应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做客第244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逸夫科技楼报告厅给复旦学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精彩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张五常教授以粤语作演讲,其夫人苏锦玲女士为其同声翻译成普通话。


        张五常教授首先指出了现代经济学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亦即现代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因此他提出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去分析实际问题。经济学家要解释这个世界,就必须要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正如张教授当年深入调查香港的建工合同才写出了一篇《公司的合约本质》的经典文章一样,深入的社会经济调查是必须的。


        在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之后不久,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奋起直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全面赶超了经济起飞更早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不仅如此,这个经济还恰巧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困难和条件最恶劣的十年,显然,论证中国如何执行了其它成功经济体的发展政策和战略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奇迹的发生。张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自己对中国各地区的走访和所获取大量的材料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这种以县际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中国人口密度这么高、资源这么缺乏的地方,这个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长效率的制度。


        1994年之后县与县之间的竞争必定是围绕这个增值税展开的。作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这个增值税仅与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与利润和收入没有关系,所以可以把增值税解释为政府向土地租赁者抽取的租金。结果,县与投资者之间实际上具有的是“租金分成”的关系。所以要求证1994年之后发展起来的县际竞争制度一定让土地得到了有效率的运用,在理论上就等价于论证土地的利用在佃农与地主分成的体制下是否仍具有效率。真是机缘巧合,这刚好回到了张五常在上世纪60年代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的主题。怪不得张五常说“我真是天之骄子”。


        整场讲座中,现场听众不时被张五常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讲解所折服,纷纷报以欢快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在互动环节里,现场听众更是积极把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争先恐后举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