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18:30-20: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5会议室,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度量、概貌与成因(The Rise of Middle Class in Asia and China)”的讲座。报告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殷醒民教授作评论,范建勇教授、王永钦副教授、寇宗来副教授、章元副教授、李婷博士、吴建峰博士、《文汇报》和《东方早报》等沪上媒体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万广华教授首先介绍如何基于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度量中产阶级,并指出亚行此次报告中应用绝对标准($2-$20per person per day)对亚洲国家中产阶级规模进行度量。此次报告得出几点结论:第一,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比例上升,购买力提高。第二,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等促进社会发展的产业贡献较大。同时,数据表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并不稳定,特别是处于lower middle class 的阶层,有较大可能转为贫困阶层。最后,报告基于中国的数据表明,中国中产阶级比例由1991年的40%已上升到2007年的90%。其中,城市中产阶级比例由1991年的70%上升到2007年的91%;而农村中产阶级比例由1991年的15%跃升至2007年的87%。从空间分布来看,2002年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中产阶级比例相同,而到了2007年中部地区中产阶级比例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
随后殷醒民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虽然亚行报告基于国际立场和公开数据得出的中国中产阶级比例的结论有待商榷,但是对于大家思考亚行发行此次报告的目的和什么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同时,提供真正有益于研究的数据,是当代经济学家应该做的主要工作。陈钊教授提出,中产阶级的社会意义到底在哪儿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与会的多数学者讨论认为,就现实意义来说,有必要区分对中产阶级和贫困的研究,并举例说明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尴尬处境。
最后万广华教授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对于研究来说,数据获取的固有缺陷是不容易改变的,而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在研究中需要保持一致性。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