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7日14:00-15:3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徐现祥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的省际贸易:1985-2007 ——以铁路货物量为例”的报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章元副教授、寇宗来副教授、王永钦副教授、封进副教授、吴建峰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徐现祥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区际经济往来一直是文献关注的话题,但由于缺乏数据,鲜有文献直接考察中国地区间的贸易,中国地区间经济往来至今还是一个黑箱。在一次研究中他们发现,《中国交通年鉴》有逐年报告1985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以下简称省)之间的省际铁路货运量,可以为解决这个黑箱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基于此,他们对中国省际贸易作了描述性的统计,比较了省际贸易盈余、省内贸易与省际贸易的占比变化,并引入影响省际贸易的空间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重力方程来考察省际贸易中的边界效应。
省际铁路货运量可能是考察中国省级贸易最合适的数据库。在铁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运中只提供铁路运输方式的省际间的贸易量。这与基于金税工程的省际贸易数据库相比,具有公开发布、样本期长和覆盖面小的特点。
研究发现:其一,在1985-2007年间,省际贸易盈余的空间分布固定;其二,在省际贸易中存在本地偏好、临近偏好、跨区偏好和省际边界效应;其三,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负相关;其四,省际边界效应下降了50%,省际贸易占比上升了50%,全国各省区的省际贸易占比绝对趋同。最后徐教授还展望了其研究动向,即进一步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
讲座过程中,中心的老师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陈钊老师提出文章应考虑反映道路运输状况的变量。封进副教授认为省际专业化分工加深可能是省际贸易占比上升背后的机制,寇宗来副教授则认为运输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也可解释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