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期】孟大文:Explaining Missing Incentive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浏览次数:




       2010年11月16日下午13:30-15: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统计学院的孟大文博士作了题为“Explaining Missing Incen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Mechanism Design”的报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陆铭教授、寇宗来副教授、吴建峰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合约不完备的属性下,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最优激励强度是激励与保险间的权衡。实践中,组织内部的低能激励(也即强度不高的激励)普遍存在。例如,教师利用夜班在外的代课收入高于其全职工作的薪水。前者完全是市场激励,后者为组织内部激励。又如,指责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的声音常将其表现不佳的原因归因于这些机构的雇员缺乏高能激励。


        目前解释低能激励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交易费用理论(Williamson 1985)认为低能激励来自于机会主义和合约的不完备性。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中,Holmstrom and Milgrom (1991)认为,对一些任务的激励强度取决于委托人监督代理人业绩的能力;Baker (1992)提出,即使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低能激励会产生可能是因为委托人的真实目标和代理人的业绩表现是不太相关的;Thiele(2010)发现代理人任务的专业性也可能说明低能激励。孟大文博士还简要介绍了有关相对绩效评估的文献。

        

        孟大文博士此次研究的贡献则在于从多维机制设计的角度解释低能激励的产生。首先,在结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低能激励问题;其次,将激励的缺失归因于多维不对称信息。文章建立了如果委托-代理情况中的多任务下的基准模型,分别讨论了代理人风险厌恶不可观测时、代理人成本不可观测时、以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的激励缺失的问题。研究给出了代理人的风险厌恶或成本是不可观测时的最佳激励强度,并发现,如果代理人的风险厌恶和成本都是不可观测的,最佳的选择就是不激励。


        讲座结束后,陈钊教授进行了简要的点评,对文章的完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寇宗来副教授对文章中的技术问题给出了有效的建议,陆铭教授则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