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13:30-15:00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殷醒民教授做了题为“宽松货币政策能够持续多久——2002-2010年货币存量变动研究”的讲座。报告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周伟林副教授、王永钦副教授、杨长江副教授、吴建峰博士、李婷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殷醒民教授首先指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即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已经显现出来,中国应如何应对一个超级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价格上升的必然性。接着,他介绍了货币存量与收入及价格的关系:我们发现,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化间高度的稳定关系,若以2002年作为基期,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M2值和GDP是基本一致的,而2009年和2010年M2值都显著高于当年GDP值。这说明,2002-2008年,价格水平相对比较稳定的真正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长对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以及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货币-收入比率的上升。他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货币供应冲击。M2增长率是27.7%,GDP增长率为9.1%。高速的货币增长率一定会影响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同时,殷醒民教授肯定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货币扩张因素的作用,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推动了投资和消费。
随后,他阐述了货币政策必须调整的原因和迫切性。其一,2009年1月以来,M0、M1和M2的高增长已经成为一次货币供应冲击。目前,基本倾向对通货膨胀的程度估计是不足的。其二,货币冲击的产出增长效应递减。根据John Taylor对美国货币供应冲击与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的研究,名义货币供给不期的持久增长使产出迅速上升,然后又缓慢地回到原来的基点位置,而同时价格水平也逐渐上涨。货币供应冲击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当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后,实际经济增长也将回落到潜在增长率附近。2010年第1季度的GDP总量为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第2季度就下降为10.3%。因此,第1季度可以看成是货币供应冲击发生后的“顶点”。如果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结果将是更高的物价上涨率。
最后,殷醒民教授根据此次研究得出结论:首先,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的经济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货币供应冲击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对产出的正面冲击效应。其次,当增长超出了潜在增长率,价格就进入了明显的上涨通道。要降低预期的通货膨胀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根本之策是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综上,2011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退出。
演讲结束后,杨长江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并就中国退出货币扩张政策后的菜单选择进行提问,周伟林副教授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trade-off进行了评论,王永钦副教授就当前中国哪些途径可以提高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和目前通胀压力是否来自于市场化的停滞与殷醒民教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