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期】罗长远:中国出口的破坏性创造

  •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浏览次数:

         2012年10月16日13:30-15: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罗长远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出口的破坏性创造”的报告。报告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经济系陆铭教授、经济研究中心的寇宗来副教授、吴建峰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罗长远副教授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关于中国的出口扩张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包括“挤入”或“挤出”效应、价格效应、创新效应等,提出了一个基于“新熊彼特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研究来自中国的进口所激发的创新动力在企业之间存在的很大差距,主要分为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进行探讨。罗副教授介绍了新熊彼特增长模型,接着探讨了企业异质性的两个方面,简单来说,在进口竞争的威胁下,“落后”企业放弃创新的动机更大,可能是技术水平低也可能是其受到的外在条件限制。


        接着,他从实证的角度,选择了一个与中国存在密切贸易往来且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泰国作为研究对象。罗副教授的研究不仅针对全部进口品做了实证研究,还从中间品和最终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根据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出口品对泰国企业创新产生了较强的负向影响,其中中间产品的影响最大,原因在于随着中国自身中间品生产的实力改善,中国减少了从东南亚国家的中间品进口,对他们的贸易赤字也迅速收缩。


        最后,他认为那些有品牌、得到ISO认证、出口型和外资占主导的企业的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大幅下降的是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企业。其次,靠近技术前沿的企业的创新被加强。总体来看,来自中国的进口的确对泰国企业的创新产生一定的负向,但这一效应的显著性主要是统计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上的。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产品输入所引发的创新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泰国的案例来看,中国出口扩张产生了一种“奖优罚劣”的效应,有利于全球经济“向上提升”,国际社会应从这个具有建设性的角度认识中国经济的崛起。


        讲座过程中,罗长远副教授与在座的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陆铭教授提出如何定义“skilled people”?若存在“奖优罚劣”的影响,是否多把企业分为几个层次?否则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是否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