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期】张均富:Measuring the income-distance tradeoff for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6日浏览次数:

      2012年6月19日13:30-15: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克拉克大学的的张均富副教授做的题为“Measuring the income-distance tradeoff for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报告。报告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经济研究中心的吴建峰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张均富副教授分四部分讲解,分别是:动机、模型、数据、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模型部分。第一部分张副教授主要谈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现象不断深化,主要表现有近距离的移民多于远距离的农民,工厂出现“富士康”似的内迁潮流。可能的解释主要有:人际网络关系的影响,异地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担心收到当地人的歧视等等。


        接着,他开始讲解模型。他采用类似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指数模型刻画效用,目标是在收入约束条件下使效用最大化。把商品安是否为全国统一价分为普通商品和地区性商品,算出最优解,并带入原方程化简。最终想要得到的是收入系数α与距离系数β之间的比值关系。紧接着,他考虑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地区收入数据的估计问题以及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问题。沿用McFadden(1974)的研究估计出选择去最优城市的概率,最终估计出α和β。


         最后,他讲解了数据的来源和估计结果。他采用的数据是调查15个城市5000个移民取得的数据。在均值描述中发现从本省来的移民比例高达55%。估计结果显示α/β的值大概在1.5左右,意味着增加10%的距离就需要增加15%的工作水平,其中女性的估计值在1.57男性的估计值在1.47,显示女性在移动过程中要求得到更多的回报。显著高于其他人的研究。Sjaasta (1962)研究美国得出的结果在0.63,Courchene (1970),研究加拿大得出的结果在0.15——0.35。可能的解释有:我们考虑了交通成本(虽然不能完全解释),远距离的地方信息成本较高以及户籍限制问题。政策建议主要有福利的改革可以降低移民距离要求的工资涨幅,可能推动农村人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吸收原则。


        讲座过程中,张老师与在做的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钊老师提出是否可以做一下对移民来源地的描述。吴建峰博士提出是应该考虑转移成本的问题。夏博士提出采用直线距离是否没考虑交通的便利性。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