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期】向涛:Domestic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s

  •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1日浏览次数:

        2012年10月30日16:00-17:3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东北大学的向涛博士作了题为“Domestic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s: Reflecting Economic or rather Political Rationale?”的报告。报告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章元副教授主持,经济系陆铭教授、封进教授、陈硕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向涛博士首先谈到了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各国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渠道获得粮食不能满足其需求。 有两个国内战略可以获得粮食安全:经济战略——在全球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开放市场,从国外采购;政治战略——通过对生产者的补贴、土地使用限制来保护国内的粮食市场从而追求高的粮食自给率。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了第一个战略,结果在粮食危机中受到了打击。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并不能视为完美的,因为存在生产时滞、政治经济影响、粮食被视为国际外交的工具。但是,过高的粮食自给率并不是好事,它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造成城市土地供应的短缺从而拉高居住用地价格,带来一些环境问题等。另外,农业补贴的增加并未放缓粮食自给率的显著下降。




        接着,向涛博士提出了他的理论模型,然后他提出了四个命题:1.较高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补贴会提高粮食自给率;2.较高的工业生产率会导致较低的粮食自给率;3.一国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农业刺激发展,带来人均GDP的上升从而使粮食自给率提高;之后的是工业刺激发展,人均GDP的上升反而导致粮食自给率的下降,这主要是工业化进程使得更多资源转移到生产工业品方面导致。因而,一国的粮食自给率曲线呈现“倒U型”;4.如果一个国家越开放,其拥有相对农业而言较高的工业生产率将导致一国对外进口粮食,因而粮食自给率比较低。根据这些命题他做了实证研究,发现了两组反向效应:低粮食自给率带来高农业补贴,低粮食自给率带来高GDP。



         最后,他介绍他的研究采用了面板数据来验证他的命题,认为经济和政治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粮食自给率。因而在中国当前的粮食自给率水平上,为粮食自给率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对于中国未来的农业政策而言至关重要。


        讲座过程中,向涛博士与在座的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陆铭教授提出补贴的效果是取决于静态自然条件还是动态的比较优势价格?章元副教授提出来用subsidy定义political的因素不是那么准确。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