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期】何祚庥:科技进步与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新发展

  •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浏览次数:

        何院士开篇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何院士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未能走向量化。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何祚庥和罗劲柏两位年青的物理学工作者,在于光远教授和钱学森教授激励之下,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走向计量做过一些初步研究,先后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数学分析(一、二、三)》三篇科学论文,对马克思提出的扩大再生产的马克思-列宁理论模型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分析,得出前苏联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推断并发表在1957~1958年的《力学学报》上。在当时何祚庥和罗劲柏对“第1部类和第2部类生产”的数学分析中,完全是沿用马克思、列宁给出的早期的计量算式;而“现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地解释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事实,就必须建立一个由“土地、劳动和资本”,加上上“科学技术”进步,构成的“四要素”的新政治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研究。


 

        首先何院士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怎样论证劳动创造价值学说和价格理论,以及与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决定论的比较联系,创新性地提出了均衡点决定的均衡价格同时反映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这样一种关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思想的启迪。


        在马克思原有的劳动价值论、商品成本价格公式和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何院士将科技引入“新”劳动价值论,提出经典劳动价值论所讨论的是劳动如何创造(交换)价值;而“新”劳动价值论,就还要进一步讨论“劳动×科技”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或创造使用价值,并引入科技效率因子这一重要概念和建立了新政治经济学的计量公式。运用新的计量公式,何院士分析了科技效率因子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均衡点的演变和新均衡点反应的价值本质。何院士更进一步运用这一新的工具分析了美国一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和得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如创新、宏微观应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等结论。最后何院士还强调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前景和优势,呼吁物理学和经济学通力合作完成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开拓创新。



        在何院士报告结束后,韦森教授对价格理论和不同经济思想的研究作了细致和富有启发的评论,张军教授对何院士五十年代所做的工作,联系六十年代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事迹,发表了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数学研究和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机遇的评论。

 


何祚庥简介:

何祚庥院士,1927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6年起先后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二机部九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务。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近期更集中研究了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对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发稿人: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