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13:30-15:00,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徐现祥教授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做了题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地择业”的报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陈钊教授做了主持,经济研究中心的寇宗来教授、章元副教授、吴建峰博士、李婷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徐现祥教授首先简要谈了一下本文的研究动机:2000年后,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自主择业,不再是由国家分配。那么在2000-2010年间,各地如何吸引这些新增大学学历人力资本?现有文献主要采用调查获取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信息。本文拟采用总量数据直接考察中国大学毕业生在2000-2010年间自主就业选址的全貌。
本文通过匹配每个省的大学毕业生的去向与新增大学学历人口的来源,将2000-2010年间各省新增大学文化人口数量表示为该省大学毕业生数量(系数为β)和一系列控制变量(相对收入水平、相对发展机会、生活成本、地理位置)的函数。OLS估计结果显示,β的估计系数接近于1。由于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使用各省1977-1980年间的招生规模度量最初的招生计划作为工具变量做的2SLS估计显示,β的估计系数仍然接近于1。进一步地,引入直辖市变量后,β的估计值仍然接近于1,说明大学毕业生就地择业不源于户籍限制;而引入初始路径后,β的估计值变得的不显著,说明其可能源于路径依赖。
最后,徐现祥教授总结道,在2000-2010年间,全国平均而言,超过80%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就地择业,各省积累大学学历人力资本主要是要靠本省的高等教育。
讲座过程中,徐现祥教授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钊教授建议,可以假设各省新增大学学历人口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变化趋势相同或者使用本省新增大学学历人口和大学毕业人口的差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寇宗来教授建议,大学生就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和能力相关,能否获取更多的微观数据来分析本文的问题?本次讲座在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