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4月1日13:30-15:00
地点:经济学院714室
主持人:陈钊教授
评论人:寇宗来教授、李维森教授、章奇教授、罗长远教授、张晏教授、章元教授、陈诗一教授、吴建峰博士、李婷博士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学界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从某种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却是“事实”,悲观者往往据此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后继乏力。而在充分研究了中国消费占比的成因之后,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的低消费水平源于统计的偏漏。这一洞见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被低估了,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保持充分的信心。
唱衰中国经济者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判断:1.从经济结构上来看,快速的经济增长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消费不足,投资过度;2。从增长动力来看,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或要素的驱动,效率低下。由此,中国的经济政策应从两方面着手:1.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推动需求结构恢复平衡;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张军教授补充道:“官方数据似乎也印证了悲观者的预计。我们看到从1970年到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率却在下降。再加上,国别比较来看,中国也似乎存在消费占比偏低的问题。”然而张军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消费占比(Consumption to GDP ratio)的下降趋势被严重夸大了;另外,国家统计局关于消费与投资的统计数字也存在诸多问题。张军教授指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低估主要来源自对于非现金消费的低估,主要包括:1.城乡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imputed rent);2.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3.住户收支调查中高收入人群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具体来说,对于居住消费(residential housing spending),官方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的城乡居住消费之和占GDP的比重仅为6%;而张军教授的研究使用国际标准方法做了重新估计,居住消费占GDP比重上升到了12%;这一重新估计使得居民消费率提高了4%。对于私人消费,张军教授认为部分应计入个人消费的部分包括小汽车、餐饮、娱乐和度假等多被计入了公司的成本支出;这些非现金消费也等于增加了私人的实物收入;经调整,居民消费率由此提高了1-1.5%。另外,隐形收入和消费也使得居民消费率被低估。例如,抽样调查大大低估了收入居于前30%的家庭(又称高收入家庭)的真实收入;而这些家庭的收入多为隐形收入或者灰色收入;这些收入既增加了GDP,也增加了消费;由此,张军教授认为,消费率应再上调至少8个百分点。
张军教授的研究重估了中国的消费率,研究结果显示官方资料大大低估了中国的消费水平;实际上,真实消费率比官方公布的水准高出10%以上,应该超过GDP的60%;从东亚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增长和结构变化中保持的正常比率。鉴于此,关于中国消费不足的论断缺乏数据支持,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可以支持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
讨论环节中,陈钊教授建议关于中国消费率的研究应使用更为严苛的数据;如果用严苛数据得到的结果仍然表明消费率被低估,那么文章的政策意义就更为突出了。章奇教授指出,该研究的实际贡献在于弥补了在消费率估算中的缺失环节,如虚拟租金、私人消费、高收入消费;以往的消费率没有“算错”,只是“漏算”或者“少算”了。张军教授认为,关于中国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统计偏漏的存在是非常致命的,但是统计方案的制定、实施与转变意味着巨大投入,需要时间;关于中国消费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大量的工作可以挖掘。
撰稿人: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