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期】Mikhail Golosov:The Econom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53

  •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8日浏览次数:

        对中国的宏观研究往往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Golosov教授致力于构建研究中国经济的宏观模型,在他的最新的论文《The Econom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53》中他应用模型,结合数据,为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Golosov教授指出,对于经济学者来说,研究非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往往很有难度。“这样的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有诸多扭曲,价格在其中的作用不甚明了,但是经济改革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且改变了许多经济运行条件。”所以,Golosov教授认为,在研究非市场经济体时,我们应着重理解经济政策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渠道,并从理论上衡量不同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



 

        Golosov教授介绍了文章的贡献,即构建一个宏观模型来研究分析非市场经济体的政策扭曲。该模型通过引入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出清、劳动和资本市场出清、出口价格,求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构建了研究政策扭曲的统一理论框架;同时给定产品数量与价格时,推动了最用条件下发生的楔子效应(wedge);Golosov教授认为楔子收窄了政策集,导致经济扭曲。Golosov教授同时认为非市场的干预手段与竞争性均衡中插入税收楔子的效果相同,“我们的研究正是要证实税收楔子政策工具角色的存在。”



 

        基于这个宏观模型,Golosov教授使用中国1953-2011年的宏观数据研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他发现,取消计划配额、住房以及服务业市场化、取消商品的隐形税都会增加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Golosov教授总结道:“我们的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了测量经济扭曲以及不同经济政策的一般方法论;同时,基于我们的方法论研究中国的经济,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经济增长现象,我们发现计划配额制度的取消贡献了超过一般的结构变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陈钊教授与Golosov教授探讨了非市场经济体向市场经济体转型的经验与教训。陈钊教授指出:“本文提供了探讨经济转型的理论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在经济转型在经济政策选择中作为理论参考。”

 

撰稿人: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