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层选举制度是透视中国政治制度改革一面镜子,但是也因其调研难度大、数据缺失严重而成为政治经济研究的空白。而来自耶鲁大学经济系钱楠荺教授(Professor Nancy Qian)等的最新研究也许将揭开中国基层选举制度的神秘面纱,从而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整体研究指出方向。
本文系Professor Monica Martinez-Bravo (Johns Hopkins), Professor Gerad Padro I Miquel (LSE), Nancy Qian (Yale)和姚洋教授(PKU CCER)的合作研究成果。钱教授介绍了研究项目的概况,即《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研究》:“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研究启动于2006年,我们立项的初衷是为政治经济改革历史、以及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居民经济条件改善现象的提供研究基础,同时利用期间的政策冲击(Policy Shock)来理解经济学的一些核心问题。本文是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文章,我们重点希望研究中国农村基层选举的平均效果。”
钱教授认为,在集权国家,对基层政府的管理都是难题。对比其它集权国家,中国是个超大国家,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农村,村支书、村长以及会计组成的村委会(或者村官,Village Officials, or VC)负责向村民提供公共品(如教育),但是上级监管的缺位往往使得村委会在公共品提供上有偷懒的可能性。村委会控制着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如集体土地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但是监管的缺位使得村官有可能监守自盗,或者变向为亲属牟利。为解决监管上的委托代理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基层选举制度逐步确立。政策制定者寄希望于选举制度,让村官为了能够连选连任从而有激励去尽量讨好绝大部分选民。结合国情,中国的农村基层选举制度具有其特色之处。在选举制度引进之初,或者说第一次选举之时,选举前的村官仍可以参选,并且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当选了。同时,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是逐步确立的,一开始在地方开展,最后由中央政府认可。虽然同一时期的改革制度层出不穷,但是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是单独于其它改革制度的。另外,农村财政上独立核算,这也使得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
钱教授指出:“本文旨在为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效果提供严格的数据分析,本文尤其看重农村基层选举对公共品提供、集体土地分配、村民收入状况的影响的考察。我们还希望能够从数据中发现农村基层选举的一般作用机制。”钱教授等的研究面临两大困境。首先是缺乏数据,为此他们建立了“农村基层民主调查数据库”(Village Democracy Survey, or VDS);该数据库提供了来自从1982年到2005年来自中国29个省份超过200个村庄的面板数据。该数据库会与近期对公众开放,钱教授希望该数据能够得到广泛的充分的利用,作出更好的研究。研究面临的第二个困境是因果认定的问题,即到底是选举影响了不公平,还是不公平催生了选举?钱教授等认为,这也许是一个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选举的建立以及经济指标的都变动是社会倾向变化后的结果。“我们会控制村庄和年份的固定效用,我们还会控制省份以及其它的控制变量。”
通过DID分析方法,钱教授等比较了选举制度引入前后村民的收入变化。钱教授等的结论是,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确立提升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同时显著的促进了再分配。这表明,选举制度的确立改善了基层政权的绩效。钱教授指出,接下来的研究将重在阐释选举成功的条件,以及选举是否会减弱那些不受村民欢迎的中央政策(比如计划生育)。
陆铭教授对DID的结果非常感兴趣:“由钱教授的研究,我看到在确立选举后,那些富裕村民的收入却下降了,我希望钱教授今后的研究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罗长远教授指出,钱教授等的研究只考虑了自筹资金选举的情况,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农村选举的资金也许来自那些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群体。钱教授表示,VDS数据中包括了选举资金的各类来源,他们发现即便资金来源不同,但是对DID结果并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