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学博士(副研究员)目前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他是国内著名的理论经济学者,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领域为主攻方向。“Beyond Nonbalanced Growth”是吴利学博士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期讲座由张涛教授主持,陈钊教授、陆铭教授、封进教授参加了讨论。
首先,吴博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动机。“大家都知道Karldor事实,以及Kuznets事实,而我希望能够给这样的观察提供一个理论的回答。”吴博士认为,完全外生的部门技术变化能够驱使经济进行显著的结构改变,同时近似达到均衡增长,并且在这样的路径下,经济最终会达到稳态下的均衡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内生技术进步的多部门增长模型,其中经济增长在发展初期是不平衡的,呈现库兹涅茨事实所描述的产出结构变化,但将逐步趋于稳定并最终呈现出卡尔多事实所描述的稳定增长,即实现从不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的超越。其关键机制在于决策主体既能根据资本存量和行业技术水平进行当期生产要素分配,又能通过技术创新行为充分协调要素行业分配、技术进步以及资本深化的动态路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加总经济的非退化性均衡。
吴博士整理了美国国民收入产出核算(NIPA)的数据,他发现各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不相同,但是各产业的生产力却有显著的收敛态势。另外,技术进步率与各产业的就业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吴博士认为,这样的特征事实不但可以有助于揭示美国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而且对研究其它经济体的产业问题也大有裨益。
随后,吴博士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他认为,这篇文章将把完全外生的部门创新决策引入多部门增长模型中。这个思路基于以下几个经济学直觉。一是部门技术进步是由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部门创新行为引致的(而收益是由各产业之间的相对技术水平决定的);二是各产业的生产力增长率都会达到稳态,这使得每个部门的R&D平均市场回报是相等的;三是产业结构总是随着部门生产力的演进而各不相同,并随着要素分布而稳定;三是,在动态转型过程中往往伴随巨大的结构变化,因此经济往往表现为非均衡增长,但是最终都会回到均衡增长路径上来。
吴博士提出了构建模型的假设条件。“幸运的是,我发现使得模型成立的假设相当简单。”吴博士假设消费偏好为CRRA,使用Spence-Dixit-Stigliz 框架下的C-D生产函数,同时假定单位有效劳动R&D的支出函数是同质的。如果要推导多部门模型,需要增加一个条件,即最终产品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最后,吴博士再次强调,为了处理产业生产力的演化(而不是其它结构变化形式),需要将创新引入到多部门增长模型中,吴博士的研究吸收了这一思想。“模型告诉我们,部门技术变化都是完全外生的,从而理性代理人能够根据其市场利润,主动的(也能被激励)去调整投入以改变产业创新状态。”基于二战以来美国数据的校准结果表明,模型不仅与行业间要素比例和产出结构的演化轨迹相匹配,还很好地刻画了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收敛趋势以及行业生产率改进与劳动力增长的负向关系。进一步地数值模拟显示,如果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和相对技术水平的初值满足恰当关系,那么早期发展阶段会出现剧烈的产业结构变化但加总经济行为却将长期保持在平衡增长路径附近,非常符合英美等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历程。
在讨论环节,张涛教授做了简短的评论,他认为吴博士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同时,正如吴博士所指出的,“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结构变化都会回应人们所采取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取决于生产结构,家庭偏好,以及创新能力。”
撰稿人: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