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to Imported Intermediates and Intra-firm Wage Inequality
尽管新古典贸易理论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国家的福利会改善,同时国家间的不平等现象会有效缓解,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大量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拉大了收入差距,并且提升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对此,来自纽芬兰纪念大学的方涛教授(Professor Tony Fang)带了最新的研究。CCES陈钊教授、罗长远教授和吴建峰博士参加了本期讲座。部分博士生也参与了讨论。
谈到研究动机,方教授希望能够解释“全球化对企业内部工资差异的影响”。并且,有鉴于以往研究往往在度量上没有作为,方教授使用了直接测度企业内部工资的方法。他相信这会让结果更为可信。
于是良好的数据便成为研究的重要基础。方教授使用“投资环境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完成。方教授认为:“其涵盖了在120座城市与30个制造业产业中的12400家企业的数据,这将帮助我们看清进口端与出口端企业的全貌,从而有效描述全球化对企业内部工资差异的影响。”
在方法上,方教授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直接构建的了计量模型。其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内工资不平等性,对此方教授使用三个指标来度量: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距,企业高管与中管收入差距,以及中管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解释变量包括进口占出口比重,进口占产出比重。方教授同时控制了其它变量。为解决内生性,方教授使用企业所在地据最近国际进出口交通枢纽的距离作为工具变量。
方教授对计量模型的结果有两个期待。首先,对于企业内部工资不平等的现象,方教授希望比较其在全球化产业链企业与非全球化产业链企业中的不同。其次,探究到底是哪些渠道使得全球化引发了企业内部的工资不平等。
基于稳健的计量结果,方教授得出结论认为,相较于非全球化产业链企业,全球化产业链企业有更显著的工资不平等现象。同时,方教授指出:“我们发现,因为全球化产业链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多,同时更倾向于使用绩效工资制度,并且在更乐于加大研发投入、提供员工培训和使用计算机,因此才出现了更显著的工资不平等现象。”方教授认为还有其它原因也引发了这一现象,比如工人异质性、职业溢价、以及劳资匹配机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一过程。
文/石烁 摄影/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