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Child Policy, Interethnic Marriage and Welfare Loss
自从1979年实施以来,计划生育政策(One-Child Policy,缩写为OCP)就一致面临巨大争议。尽管中国社会事实上从缓慢的人口增长中获益,但是这一政策的长期影响仍然没有定论。来自哈佛大学的黄炜博士带来了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最新研究。CCES陈钊教授、陆铭教授、章元教授、吴建峰博士和兰小欢博士参加了讲座。部分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讨论。
黄博士首先介绍了研究动机。“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如何婚姻市场。具体而言,我们希望看到非婚率,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和配套的惩罚措施,婚姻收益大幅减少,非婚率应该对此有反应。另一方面,一些省份对跨民族通婚情况做出了例外规定,允许通婚夫妇生育二胎。”
“对于跨民族通婚,不同省份的立场是不同的。一些省份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允许此类夫妻生育二胎,而其它省份则没有例外规定。”通过理论模型分析,黄博士推断对于汉族,以及不支持省份而言,提高超生罚金率会提高非婚率。同时,在支持省份,跨民族通婚率会提高。
数据方面,黄博士使用了2000年普查和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因变量是婚姻状态,包括非婚姻和跨民族婚姻。我们重点关注的自变量是罚金率,这度量了OCP的执行力度。”
控制必要特征指标变量后,黄博士发现:(1)总体上看,OCP提高了非婚率和跨民族婚姻率;(2)OCP显著地减少了婚姻收益,对汉族和女性而言尤其如此。黄博士总结认为,回归结果与转移效用模型的预计是一致的。“我们的研究再度强调了个体行为对强制型政策的反应,同时以OCP为例在经济学范畴内讨论了这类政策的社会影响和应用。”
文/石烁 摄影/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