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Extortion: Evidences from an E-Commerce Platform
声誉对敲诈勒索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买卖双方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则此时声誉在网络消费敲诈勒索中又会有怎样的作用?对此,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张凯夫博士带来了最新研究,也许能够为这一问题提供更为详实的答案。CCES的陈钊教授、陆铭教授、吴建峰博士、兰小欢博士和刘宇博士参加了讲座。部分博士生也参加了讨论。
首先,张凯夫博士介绍了研究的核心动机。“具体而言,我们希望探究敲诈勒索嫌疑人怎样挑选目标,什么类型的卖家更容易妥协,以及敲诈勒索所造成的真正成本是什么。”尽管通常而言,敲诈勒索行为很难以被观察和记录,但是张博士发现,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商平台能够提供合适的相关数据,帮助经济学家洞悉敲诈勒索行为的本质。首次披露这些数据是也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随后,张博士回顾了中国电商平台构建声誉评价系统的历程。这将有助于解答为什么卖家成了电商敲诈勒索的受害群体。“为了维持网络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中国的电商平台除了要求卖家尽可能详细的描述自身的产品以及配套服务,而且还允许买家在购物结束后对本次购买体验进行评分和评论。评分分为差评、中评和好评。这样随后的买家就能及时了解前车之鉴。同时,如果卖家被打上了差评的标签,他可以与买家沟通,通过现金赔偿或者赠送礼品来挽回卖家对其的评价。但是,有时候,这样的补救也不能拯救‘差评’。”
总体上,电商声誉评价系统运转良好,直到一些买家发现了漏洞,并以此敲诈勒索卖家。在2012年,这样的敲诈勒索行为愈演愈烈。具体而言,张博士说:“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网购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体,他们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联系,不但组织内部有精细的专业分工,而且不同组织还存在分工关系。”随后,电商平台与警方配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敲诈现象了明显缓解。
这样的现象为张博士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在某电商平台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一个包括超过九万家同类卖家的数据,考察期为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有赖于此,张博士以卖家是否被敲诈为因变量,卖家特征为自变量,进行了logit回归。根据结果,张博士得出结论:(1)卖家越重视自身信誉,越容易成为敲诈勒索对象,同时这样的卖家也更容易妥协;(2)敲诈勒索直接导致卖家的订单数在短期内出现下降;(3)敲诈勒索使得卖家对无辜的买家也时刻提防,从而降低了自身的盈利;最后(4),卖家的妥协也许能够降低损失,但是却增加了未来被敲诈的可能性。
在讨论环节,兰小欢博士评论认为,回归结果中,我们仍然很难确定差评对卖家的影响到底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这关系到卖家随后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促销策略。“目前,结果仅仅显示了八周之内的情况。如果这个差评的影响是永久的,卖家才有足够的理由采取大幅度的让利促销行动来弥补差评影响,反之亦然。”兰博士希望未来研究能够对此提供更多信息与证据。
文/石烁 摄影/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