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权威性与反腐败力度
——来自中国省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经验证据
腐败的蔓延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奥妙何在?来自人民大学的杨其静教授将他的最新研究带到本期讲座,陈钊教授、寇宗来教授、范剑勇教授、张晏教授以及兰小欢博士参加了讲座。CCES的部分博士生也参与了讨论。
杨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此次反腐行动之所以能够出现成效,主要是因为十八大保证和加强了以纪委系统为核心的反腐败机构的权威性。”因此,杨教授的研究希望实证检验“反腐败机构实际权威性与反腐败力度之间的关系”,给这一论断提供更多的证据。
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纪检机关权威性不足正是制约反腐成效的重要原因。“研究一般认为‘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因此,杨教授希望进一步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即“‘双重领导’的纪委真的反腐无能吗?同时,提高纪委的权威性真的可以提高纪委的反腐力度吗?”
杨教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度量反腐力度(被解释变量)和纪检机关权威性(解释变量)。杨教授在控制地区固定效用的情况下,使用立案数变化来描述反腐力度变化。使用纪委书记在省委常委会的排位来度量地方纪检机关权威性,同时加入中央直接查处案件数量。
研究发现,首先,在中国“双重领导”的纪检体制下,地方纪检机关权威性显著提高了当地反腐力度。其次,来自中央的直接问责查处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反腐力度。
在讨论阶段,兰小欢博士指出,人们常常质疑中国反腐机构的行动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纪检机关的权威性长期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在十八大之前常委中政法委书记的排名也非常重要,对纪委书记很可能形成替代效应,未来的研究应该检验政法委书记与纪委书记排名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到底是替代效应占主流,还是替代效应占主流。
文/石烁 摄影/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