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计划生育是否弱化“郎财女貌”?——来自“单独二胎”政策冲击的经验证据
2015年11月17日,第447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随着中国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逐步进入适婚年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之后的政策调整对于婚姻市场的影响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期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王丹利博士与李辉文教授,他们报告了有关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对婚姻市场择偶行为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陈钊教授主持了讲座,陆铭教授以及其他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在研究动机方面,王博士回顾文献发现以往研究仅仅假设数量-质量取舍机制是把婚姻作为外生因素来看待的。王博士指出:“然而,我们认为,数量-质量取舍机制在结婚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并且婚姻是内生的。”2014年由人大批准通过的“单独二胎”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冲击,王博士希望通过对比政策前后择偶行为的变化,来进一步阐释婚姻市场的数量-质量取舍问题。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王博士从目前两个非常活跃的婚恋微信公众平台上获取了484个男性样本和512个女性样本。“我们将他们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11年到2013年底,二是2013年底到2014年2月,三是2014年3月至今。”并且,王博士构建的实证模型以申请人对配偶的外貌要求和年龄要求为因变量,以申请人自身的收入、年龄、身高、举止、教育和申请时期为自变量。
实证结果表明,“单独二胎”政策公布后,男性对女性的外貌要求从0.6下降到0.27,年龄要求要求从0.375下降到0.2;同时,女性对男性的收入要求从0.59下降到0.34。由此,王博士得出结论认为:1)富有的男性在配偶相貌上显著提高了要求;而且,男性的年龄对于其择偶年龄要求有显著的正效应。后者表明,男人越老,越希望有年轻的配偶。“基于实证结果,我们认为数量-质量取舍机制在婚姻确立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作用,并且婚姻是内生的。”
评论环节中,陆铭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没有解决数据规模与质量上的缺陷:“我们建议王博士和李教授,可以向婚介机构搜集一些基础信息,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库,然后再来验证这一效应。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结果,这很可能与数据规模过小有关。”
文/石烁 摄影/石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