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期】潘士远:Cities, Spatial Allocation of Labor, and Aggregate Growth: The Case of China

  •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8日浏览次数:

Cities, Spatial Allocation of Labor, and Aggregate Growth: The Case of China

 

2016118日,第476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影响国家的总产出。当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差异给定时,劳动等要素的高效分配可以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化。而本地因素,比如大城市的住房限制政策会阻碍总产出。关于这个问题,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的潘士远教授,来展示他在劳动空间分部和总产出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陈钊教授、王弟海教授、寇宗来教授、章元教授、朱志豪教授、章奇教授、吴建峰教授和一些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潘教授首先收集了2000-2010年间中国266个城市关于就业、平均工资和劳动者特性方面的城市层面的数据。以C-D生产函数为基准模型,并做了一系列设定。在考虑城市之间劳动者特性的差别之后,估计了工资的剩余的工资值。以基准模型为基础,潘教授从本地就业和工资数据获得本地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每个城市对总产出的实际贡献。他想要找出中国大城市对于总产出增长到底有多重要,以及它们是否应该变得更大。

最主要的结果显示,在中国的城市中实际工资和剩余工资的分散度都稳步下降了,这是样本时期增长之前的因素。把总GDP增长分解成各个城市的贡献,显示一、二线城市反而是比理论计算值更大的。反事实计算表明,城市间工资分散度降低将会使2000-2010年间每年总产出增加1.36%

潘教授还发现,2000-2010年总产出增长14.68%,根据计算,TFP增长的影响占到了13.14%,工资离散程度的下降贡献了1.36%的影响。潘教授把中国劳动力分部数据移到美国2009年的水平,这使中国的产出增加29%。中国劳动力的分布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多改进空间。一线城市在中国劳动力分部的改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段玉柱  摄影/段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