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and the Fisher Effect in
China
2017年3月24日,第487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在宏观经济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揭示的费雪效应指出,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将导致名义利率相应增加,实际利率保持不变。在发达经济体中,该效应被不同文献支持或否认,而在中国却鲜有研究。对于该问题,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José R. Sánchez-Fung教授,来展示他的最新研究。吴建峰教授和一些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Sánchez-Fung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影响了利率,使其可以根据政策调整而自由波动,并非此前一些文献所认为的,中国利率是被钉死的。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转变,来影响利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银行间借款起,到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限制,中国的利率决定方式一直在进行着改革。
费雪效应表达为𝑅 ≡ 𝑟 + 𝐼𝑁𝐹,其中R是名义利率,r为真实利率,INF是通货膨胀率。最关键的因素是,真实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无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体现在了名义利率上,而不是真实利率上。在研究中,Sánchez-Fung教授使用了1998-2014年未经周期调整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圣路易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FRED数据。以最基本的费雪效应方程,构建自回归的分布滞后模型。
根据最终的回归结果,动态计量模型并未能确认费雪效应的存在。但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银行间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存在着统计上显著的影响。Sánchez-Fung教授认为,名义国库券的利率,可以视为中国利率自由化努力的结果,这对于理解将来中国可能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文/段玉柱 摄影/段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