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etition
and Welfare Gains from Trad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 between 1995
and 2004
2017年4月25日,第492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竞争带来了更高的生产率、较低的产品溢价、更高的利润和较低的溢价离散程度。竞争和产品溢价在后三者发挥作用,且这些都是支持竞争的效应。然而, 在一类有影响力的贸易模型中, 福利可以简单地由国内消费份额和贸易弹性决定。此类模型中没有支持竞争效应。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Wen-Tai
Hsu教授,来展示他在竞争和贸易福利方面的最新研究。陈钊教授、陆铭教授、朱智豪教授、葛劲峰教授、吴建峰教授、罗长远教授和一些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Wen-Tai
Hsu教授构建了一个国际贸易与直接竞争的量化模型,使得1995年和2004年间中国公司水平的数据支持竞争效应。他们评估从1995年到2004年间中国增进对外开放程度带来的收益,并把收益分解为李嘉图效应和两种有利于竞争效应的因素。他们还计算了削减关税在从贸易中获利整体中的贡献度。定量模型的框架是Bernard,
Eaton, Jensen, and Kortum (2003; henceforth BEJK)提出的规范贸易模型的变体。Wen-Tai
Hsu教授采用了Holmes,
Hsu, and Lee (2014)提出的模型架构,并假设(1)生产率是对数正态分布的;(2)每个产品的公司数量是泊松分布的。
根据定量分析结果,中国在1995 - 2004年期间贸易成本下降50.6%。总的福利收益是9.4%,促竞争效应贡献了总福利收益的25.4%。总收益比ACR公式的预测大了11 ~ 20%,这些大多是由于促竞争效应。这是因为在一对一的竞争中,产品溢价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在贸易流动的变化中。关税削减占贸易成本降低的32%。在福利方面,关税削减相对贡献了39.6%的福利增加。
文/段玉柱 摄影/段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