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下午,第503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物价革命是近代早期欧洲经济发展进程中最伟大的经济现象之一,其中大量的美洲白银流入是根本原因,但有关中国近代清朝物价革命的文献却非常少。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赵红军教授,来展示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陈钊教授、陆铭教授、兰小欢博士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在梳理了以往的文献后,赵红军教授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有:第一,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南方地区12个省(东南,西南,华南)114府;第二,构建了白银流入密度与弹性的指标,并证实其对物价的影响;第三,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1840年前后存在明显差异性;第四,相对于传统因素而言,白银的影响稳健,这可能意味着金融自主性的丧失是清衰亡的最重要原因。
赵红军教授认为,明清的白银流入首先主要从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流入中国,而这些地区往往是稻米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传统区域。《清代粮价资料库》当中有关米价覆盖范围地区最广、横跨时间最长,因而是本文进行白银流入与物价革命关系研究最理想的数据来源之一。
以上米、中米和下米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每公里的白银流入密度以及每公里的白银流入存量弹性等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控制其他一些经济、人口、地理位置相关变量,通过对计量模型的分析,赵红军教授阐述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美洲白银流入密度显著地提升了南方地区的米价,白银存量弹性对米价的抬升作用更加明显,二者分别推动每仓石米价上升0.427银分和149.6银分;其次,美洲白银流入密度和存量弹性对米价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异性。普遍的发现是,1840年以前影响较大,1840年以后影响有所减小。从其他各种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旱涝灾害、是否靠近沿海、人口密度、人口规模、自然灾害、战争瘟疫、农业适耕度等是促成粮价提升的重要力量。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在1840年之前和之后存在着不同;最后,白银流入密度和存量弹性的影响似乎更加稳健一些,相反,传统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土地、战争瘟疫、旱涝灾害等的影响稳健性相对较差。
文/杨洋 摄影/李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