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期】荣昭:信用卡使用与小微企业融资:来自中国的证据

  •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3日浏览次数:

2018年427日下午,第53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南京审计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荣昭老师,报告的题目为“信用卡使用与小微企业融资:来自中国的证据”。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章奇副教授主持,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荣老师首先介绍了工商总局对小微企业的定义,即就业人数低于300人的企业;但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对GDP的贡献占比高达60%。然而,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度极不相称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所获融资占比仅约30%。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严格的财务系统;即使有,也不规范,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荣老师介绍了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中小银行,无法与大银行竞争获得大单,从而服务于小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从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设立有针对性的贷款计划。荣老师指出:在中国,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这个机制难以实现。因为中国是大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四大国有银行约占50%,若加入股份制银行,则占70%。接着,荣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如何从融资的角度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因为通常认为,只有融资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支持经济增长。而已有文献并未达成共识到底是正式融资还是非正式融资在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有的文献认为非正式融资中,上游或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另一些文献则提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方式:正式融资与非正式融资混合机制,即国有企业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融资,再将资金以金融中介的身份借贷给小微企业。这种融资方式相对于商业银行直接将资金借贷给小微企业更易控制风险,因为国有企业和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所缓解。

荣老师团队的研究主要借鉴Evans2004)发现如果申请银行贷款但是被拒,则会增加信用卡借贷的概率;认为:企业主也能起到像国有企业那样的金融中介的作用,中小企业主利用信用卡来套取资金,为其企业融资。相比于上述文献因为经济显著性不高、总量占比太小而一直没有发表,荣老师团队研究的贡献在于:为中小企业主通过信用卡为企业融资提供了直接证据。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利用利用2015年的CHFS家庭金融调查问卷和2015年的CMSE小微企业调查问卷,可以同时知道企业的信息和企业主的信息,从而知道中小企业主是否为自己的企业使用信用卡融资。

 

实证研究发现:小微企业如果需要资金,且没有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企业主更有可能用信用卡借贷,相比于企业不存在信贷约束时,要多借贷73千元,虽然仅占5%的总资金,但经济显著性很强:利用20132015年的面板数据发现,一开始就能通过信用卡融资的企业的生存概率显著更高。考虑到选择性偏误问题,即有预算约束的企业主更有可能使用信用卡,用选择模型进行调整,结果仍然成立。进一步区分信用卡的不同使用范围,即用于消费和生产性经营,结果依然稳健。由于信用卡获得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使用信用卡的概率,所以,以当地信用卡的平均保有量作为信用卡获得的难易程度的代理变量,发现在信用卡更易获得的地区效应更显著,加强了结论。研究还发现:农村户口更难获得信用卡,从而用信用卡融资的可能性下降;但是如果当地的信用卡保有量很高,则可以缓解信贷歧视。

同时,研究认为企业主用信用卡融资不是冒险行为,原因有三个:一是,与现有的管制规定有关。因为规定信用卡只能用于消费,不能用于生产性的。所以企业主会更加谨慎用于企业经营。二是,在中国没有个人破产法。这意味着借贷就是无限责任,从而没有机会主义的机会,会更加审慎。三是,为了持续地获得贷款,也会更谨慎。此外,传统文献认为企业发展若干年后,与一开始经营时的风险态度会不同。因为一开始不了解业务,无法准确判断风险,时间长久后,能更准确地判断风险。所以企业年龄越大,用信用卡融资的倾向会增加。实证检验验证了这一观点。但是,由于银行不知道企业主通过信用卡转移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不认为企业积累了信誉,所以对银行没有企业年龄效应。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虽然由正式融资变为非正式融资并不会增加系统性风险,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解决小微企业通过正式融资难的问题。因为信用卡是间接的方式,无法直接积累企业的信用。最后,荣老师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及其缓解方法。首先是逆向因果问题:可能是企业用了信用卡而更不倾向于向银行借贷。对此,采用小区是否有上门信用卡推销作为工具变量,这种供给侧冲击而非需求侧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小内生性问题。其次是遗漏变量问题:可能存在同时影响金融约束和信用卡易获得性的变量。但这种因素一般是反向的。比如:资质不好,信贷约束更强。所以估计出的是下限。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卓韧   摄影/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