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期】顾一泉:随机竞争中的演化均衡:进入,努力与过度耗散

  •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8日浏览次数:

2018年410日下午,第527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利物浦大学的顾一泉老师,报告的题目为“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in Stochastic Contests: Entry, Effort and Overdissipation”。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朱智豪教授主持,陈钊教授、唐为老师以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顾老师首先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随机竞赛的含义。比如:在南海问题中,有些岛屿的归属权国际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国为了控制那些岛屿,会进行军备或软实力投资;但是作投资决定时并不知道有多少竞争者,所以是一个参与者数量不确定的博弈。又如:应聘者在面试时并不知道对手的数量,从而对于应该投入多少准备也是不知道的。再如:动物在竞争食物时,无法根据对手数量信息来调整行为。

接着,顾老师解释了“耗散”的含义:这个概念最早运用在政治寻租问题,政治说客会花资本以影响政策。而这些为了获得某些利润的资源投入是无效的,因为投资没有用于生产,所以是非生产性消耗。如果所投入的资源的总和等于所竞争的奖品的市场价值,就是完全耗散;如果投资大于奖品价值,就是过度耗散;反之则为耗散不足

一系列政治科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到致发现:过度耗散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存在资源争夺,所以会有大量非生产性的消耗,超过了资源能带来的价值,从而资源并未促进经济发展,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也就是“资源诅咒”。对于过度耗散的现象,已有的文献从行为的角度来解释:比如:人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即使不赚钱,也不能输给竞争对手;又如:人不仅在乎自己的收益,还在乎其他人的收益,只要自己的收益比他人多即可。但是,这类解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严格的理论背景来解释这种行为。而且,行为方面的解释依赖于很强的对人的理性的假定。另一支文献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耗散”,但传统的纳什博弈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无法解释耗散大于奖品价值,也就是过度耗散的现象。二是,严格依赖于理性假定。三是,只能解释事后,而无法解释事前的情形。相形之下,演化均衡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且由有限总体得出的结论可推广至传统的纳什博弈。

演化均衡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随着投资的增加,获取奖品的机率增加;相反,如果不进行投资,则在演化中就会处于相对劣势。比如:英超比赛中,球队会投资不菲的价值为使球员获奖;投资越大,球赛越精彩,观众也更愿意支付高价;虽然加大投资并不能保证球队会赢,但是如果不投资,就会相对于对手处于竞争的劣势。因此,文章的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对于有竞争性的行为,更适合用演化博弈论来解释“过度耗散”的问题。对此,陈钊教授提出:在动态博弈中也会有同样的结果,为何要用演化的博弈?顾老师解释道:在演化博弈中是相对表现决定生存与否,适者生存;而动态中无相对的概念,所以演化博弈相比于动态博弈是更贴近现实的。文章的另一贡献在于:以往的研究只研究参与的可能性外生或必须付出成本的内生参与可能性两者之一,而顾老师团队的研究则同时考虑两种情形。

随后,顾老师构建模型证明了演化稳定策略的唯一存在性,并发现:如果有n个潜在参与者,则演化稳定均衡的投资会是纳什均衡的投资的n/(n-1)倍。与纳什均衡的过度耗散只存在于事后不同,作者还发现:当参与的可能性足够大时,演化均衡的过度耗散也可能存在于事前。如果参与是内生的,给定进入成本,演化均衡的参与概率要远远高于纳什均衡的参与概率;这就意味着演化均衡相比于纳什均衡,参与者的进入行为是更加激进的,这就比纳什均衡更好地刻画了现实。而且,演化均衡下的投资和进入成本也都是高于纳什均衡的结果的;而由于参与可能性内生,所以投资还包括进入成本,因此能够有力地解释现实中的过度耗散

最后,朱智豪教授提问:是否考虑竞争者的质量。顾老师回答:在模型中,假定竞争者是对称的,不考虑质量而仅考虑数量。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卓韧   摄影/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