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下午,第539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左雪静老师,报告的题目为“Cultural Assimilation, Peer Effe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der
Gap in Risk Preferences”。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主持,陆铭教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左老师首先回顾了文献: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风险厌恶。而风险偏好是行为人作出经济决定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也是男性和女性在职业选择和工资上的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接着,左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是生物性的,还是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左老师团队的研究方法是:考察摩梭族和汉族儿童的风险偏好的差异。为了解释为何要选取这样的研究样本,左老师介绍了研究设计的背景知识:摩梭族是中国唯一的母系社会,而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母系社会中女性的行为更加接近于父系社会中男性的行为。摩梭族的聚居区地处云南边陲,位于贫穷的山区,交通和信息闭塞,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在镇上只有一所中学,大多数学生寄宿在学校,室友分配是随机的。在农村有十所小学,左老师的团队选取了其中的四所作为研究对象。小学的规模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由于存在严格的户籍制度,所以不同学校的学生没有选择性偏误。又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在相同的学校就读。因此为研究文化同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左老师的团队设计了简单的6个风险不同的签,让同一所学校不同民族的学生抽取,以考察其风险偏好。研究的结论是:在小学低年级(即一年级到三年级),汉族的女孩相对于男孩更加风险厌恶,而摩梭族的女孩相对于男孩更加风险偏好。但是,在小学高年级(即四年级到五年级),这种情形出现了逆转:摩梭族的女孩相对于摩梭族的男孩变得更加风险厌恶。这就说明: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是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文化规范会被环境所打破。同时,摩梭族与汉族在风险偏好上的差异也在减小,但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摩梭族的男孩变得更加像非摩梭族的男孩一样风险偏好。陈钊教授提问:如何解释这种变化?左老师回答:文献中,青年期是,而女孩的青春期早于男孩,所以实证发现女孩更早受到同群效应的影响。但是,对于这种文化同化现象是否具有持续性,尚有待后续研究。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 摄影/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