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下午,第534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陆利平老师,报告的题目为“Does lending relationship mitigate the transmission of liquidity shocks? Evidence from a liquidity crunch in China”。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章奇副教授主持,王永钦教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2013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压力测试,隔夜Shibor利率三天飙升495.8个base point。6月18—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央行内部会议要求银行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19日交易延迟,20日隔夜Shibor利率暴涨578.4个base point至13.44%。6月24日,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000点大关。6月25日,央行表态已提供流动性支持,隔夜Shibor利率回落。这种特别短期的外生冲击可被视作准自然实验,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陆利平老师首先介绍了2013年6月份钱荒的背景。然后提出问题,这次央行的压力测试会对实体经济未来造成何种影响?回顾文献表明,银行间的流动性紧缩会溢出至实体经济,也即流动性紧缩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政策会发生变化。流动性紧缩事实上同时对银行和实体企业有影响,在识别过程中,如何区分出来是难点。同时,银企关系也难以精准度量。这点引发了在场老师的热烈讨论。
基于万得和国泰安数据,陆利平老师采用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事件研究法计算累积超额收益率进行实证。实证结果表明:一、在钱荒期,企业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二、有贷款的企业表现不如没有贷款的企业,进一步发现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表现比非银行贷款的表现相对较好;三、与四大国有银行或外资银行关系紧密的企业表现更好;四、实体企业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银行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呈现正的相关关系;五、类似的效应也存在与企业的投资表现中。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刘晓罡 摄影/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