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期】彭秋莎:Financial Frictions, Entry and Growth: A Study of China

  •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1日浏览次数:

2018年58日下午,第532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城泛海金融学院的彭秋莎老师,报告的题目为“Financial Frictions, Entry and Growth: A Study of China”。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朱智豪教授主持,陈钊教授、王永钦教授、奚锡灿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彭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自1990年以来宏观经济的相关事实和背景:实际人均GDP增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立股票市场;自1992年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市场化改革;自1997年起国企引入破产程序;信贷市场市场也开始发育。紧接着,彭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如何解释中国经济这种快速的增长?已有文献关注的是改革开放减少了资源误配。而彭老师采用结构宏观经济模型,将放松商业管制和股票及信贷市场这两项经济改革的效果进行量化。这两项经济改革在模型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降低私有企业的进入成本;二是,对国有企业引入实质性的破产程序;三是,建立股票市场;四是,放松信贷约束。其中,国有企业没有任何融资约束;而私企的信贷约束是从紧到松。对此,王永钦教授指出:不同行业对金融的依赖性强弱不同,应该分行业考虑。

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建立了纳入金融摩擦的模型,同时考虑个人的职业选择: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创立有进入成本的私有企业。两种不同的职业选择所具有的生产力与网络价值不同,资本的使用受到个人的网络限制。随后,校准模型以与中国经济的宏观总量数据和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匹配。奚锡灿老师提醒:研究所用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进入与退出存在偏误,陈钊教授建议使用税务数据库。陈钊教授还指出:在模型中,IPO的成本对于不同的企业是中性的,但实际上不是如此。上市不是有钱支付了成本即可。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的上市成本更低,而私有企业的上市成本更高。改进的建议是:保持上市成本中的一部分与TFP相关,而另一部分随机。

 

文章的主要结论是:放松商业管制提高了58.4%的长期产出,引入股票市场提高了13.1%的长期产出;且几乎所有的产出变化来自进入效应。在年均约10%的经济增长中,资源再分配效应约占5.04%,劳动力流动约占1.6%。技术进步约占3.2%。据增长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将近40%。同时,反事实分析表明: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将信贷约束完全去除,则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效果:产出还会进一步增长39%,其中的三分之一是来自资源再配置引致的TFP增长。奚锡灿老师指出:研究有可能高估了中国股市的作用,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并未将最有效率的企业选入股市。陈钊教授也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并非竞争性的,而是存在管制的。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卓韧   摄影/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