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第558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4会议室顺利举行。一些劳动经济学者观察到,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党员身份对雇员工资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学界对影响的具体幅度、方向和条件一直没有共识。本期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马欣欣副教授分享关于党员身份与工资的最新研究。讲座由石烁主持,部分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党员身份对工资的影响源于对经济转型的反思。马教授指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休克疗法”来转型,因此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迅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党员身份对劳动者求职和就业方面的影响也很快淡化了。但是中国则不同,政党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号召力。因此,考察党员身份对工资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政党与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关系,从而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机制。
马教授介绍,针对党员身份与工资的关系,现有文献提出了五种理论假说。第一,人力资本论认为,党员身份是一种人力资本,它意味着党员本人具备更好的组织力、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因此党员的能力更强,收入也会更高。第二,信号假说认为,对企业而言,党员身份是优质个人能力的体现,企业也更有可能给党员高工资。第三,政治和社会资本假说认为,党员更有可能具备优质的政治和社会资源,或者更容易获得这些资源,这使得他们更可能将政治和社会资源转化为高收入。第四,市场化假说认为,企业是市场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需要企业具有市场化倾向,减少政治化程度,因此很可能会排斥具有党员身份的员工,这对党员的工资是负面影响。第五,谣言假说认为,在反腐的环境下,党员腐败问题频频暴露,这使得他们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利用Meta分析法,马教授发现,在中国,党员身份对工资水平具有正向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党员身份“增收效应”的幅度和显著性取决于研究所利用的数据、工资类型、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受访者的自然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英文文献对“增收效应”估计值往往大于中文文献。马教授认为,两者的估计差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研究环境异质性以及研究质量异质性。
在问答环节,马教授与观众就Meta回归模型控制变量选取问题、识别问题以及估计值的经济学解释进行了深入讨论。
文/石烁 摄影/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