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下午,第553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吕丹老师,报告的题目为“Misallocation Under Trade Liberalization”。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主持,陆铭教授、吴建峰副教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吕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内的企业层面存在大量的扭曲。比如,就中国而言,有税收、补贴、政府隐性担保、对某些企业获取土地和资本的偏袒、产业政策和出口促进政策等。那么,贸易自由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否对发展中国家有好处呢?在国内企业存在扭曲的情形下,贸易自由化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对此,文献中有大量的探讨,吕老师简要回顾了已有的文献。已有的研究认为:国家会从贸易中获益。一支文献是从为何会有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产品多样化等。另一支文献是从选择效应,亦即贸易的TFP效应进行阐释。贸易自由化能够使资源从低效率的企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但是吕老师指出:由于存在扭曲,因此,企业的真实生产率被掩盖了。一个生产效率较低,但是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有可能成为出口企业。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生产效率较高,但是税负却很重,就有可能退出出口市场。因此,存在企业层面的扭曲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在贸易自由化中产生损失。鉴于微观层面的扭曲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微观的企业层面的数据,对发展中国家从贸易自由化中的得失进行定量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吕老师介绍了刻画企业的扭曲和贸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研究贸易中异质性生产率的企业的Melitz模型和研究资源误配的Hsieh
and Klenow模型的结合。相对于基准模型,扩展模型将加成内生化。从模型可以推得:如果对同一产业内不同的企业征不同的税,面临更高的税负的企业,就必须更有效率才能成为出口企业。扭曲不仅仅会千奇百怪TFP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贸易使得受到大量补贴的企业得以生存,占用有限的生产资源。利用1998年到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s结果印证了理论。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
摄影/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