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下午,第569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长江商学院的张罡老师,报告的题目为“On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兰小欢副教授主持,陈钊教授、陆铭教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金融中介的单位成本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展示了文献中金融中介的成本在1900-2010年这100年间的变化趋势。无论金融规模如何变化,金融的成本一直是相对固定的。金融成本的这种平稳趋势,在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也普遍存在。张老师的研究主要关注的就是金融中介的成本的这一平稳趋势。张老师进一步考察了金融成本与政府对银行业的管制政策的关系,发现:银行管制阻止了银行间的竞争,导致金融成本上升。同时,银行的分支数随着管制的放松而减少,银行间的竞争加强,金融成本下降。另外,金融成本还与技术进步相关:当金融中介的无形资产占比上升,金融成本下降也可能上升;下降是因为金融中介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开发的软件系统,这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上升是因为金融中介可能将研发的成本转嫁给客户。
由此,张老师团队的研究问题是:是什么因素趋动了金融中介成本在长期内的平稳趋势?如何一致地解释不断扩大的金融规模和相对稳定的金融中介成本?政府管制对金融成本的改变会如何影响福利?张老师提出可能有两大因素趋动了这一趋势。一是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会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二是对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上所述,会对金融中介的成本有上升和下降两方面的影响。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模型设定:银行间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银行间进行古诺竞争。模型解释了银行间的互动和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影响金融中介的单位成本,以及在金融中介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下,金融中介成本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最后,张老师提到基于这个模型,未来研究的两个方向:一是,将金融中介的进入和退出内生化;二是,对放松金融管制的政策进行福利分析。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
摄影/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