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下午,第572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章奇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农村征地、产权保护和农户行为”。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章奇老师主持,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章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动因。在中国,产权保护的案例大量与征地和拆迁相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征地涉及产权保护问题。比如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阎连科,遭受暴力征地;又如“血拆”事件等。随后,章老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即中国模式下的土地征收和征地补偿问题及其地方版本,其中主要涉及县级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与民争利行为。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冲动征地,因为土地财政需要以低价的土地供应以备招商引资来维持。而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并转变其用途,是政府获得低价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和方式。供给低成本的工业用地涉及政府与农户的利益分配问题。在实际征地及补偿过程中,土地的增殖利益主要由地方政府得到,而农民所获甚少。
在文献上,这个研究问题的思想早已有之,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领域有很多探讨。但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产权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的文献还非常有限。章老师指出:已有的文献没有触及产权安全的核心问题——政府承诺的可信程度,或者说人们对政府的掠夺性行为或者说机会主义行为的认知。而章老师的团队所研究正是聚集政府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
章老师进一步指出,研究政府征地补偿所体现的产权保护程度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区分产权效应和禀赋效应。所谓禀赋效应是指:即使政府的产权保护行为没有影响经济行为人的认知,也会由于产权保护行为本身对土地禀赋的改变而改变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例如:农户被强征土地后,即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产权保护的问题,也会因为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而改变某些行为,如不施肥或外出务工。因此,已往直接比较被征地的农户和未被征地的农户的行为的差异,无法区分产权效应和禀赋效应。
而章老师的研究团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识别策略的改进。其所采用的处理组是被征地的地区内未被征地的农户,而控制组为相邻的未被征地的地区的农户。因为判断一个地区的产权环境,不仅仅是通过一个单独的事件,也不仅仅通过某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按照众数原则进行判断。从而,被征地的地区不仅仅直接被征地的农户会对政府的行为或产权保护的环境形成判断,在被征地的地区内未被征地的农户由于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也同样会形成对政府产权保护行为的认知。
随后,章老师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其一是2011、2013和2015这三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其二是针对全国的农户的资产调查,涉及农户土地被征收和征地补偿的信息。章老师的研究团队由此构建指标衡量当地的产权保护环境。并用调查问卷中问及的村民对政府行为的看法,验证该指标是否的确反映了农户对政府的产权保护行为的性质的判断;结果证实了该指标的可靠性。进一步,章老师的研究团队构造了补偿差距变量,即农户实际得到的补偿与政府承诺的补偿标准之间的差距。在趋势上,低于补偿标准的农户数占比逐年上升,在2015年超过80%。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补偿差距变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构造补偿强度变量,即补偿差距占按照补偿标准应得的补偿之比。
这项研究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是选择偏误。亦即,在产权保护不利的环境下,政府并不是掠夺所有的人。而被掠夺的某些人和未被掠夺的另一些人之间,可能本身就存在系统性的差异。为排除这种可能性,章老师的研究团队检验了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在未受处理前的时间段内在人均收入、人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多个维度上的差异,并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研究发现:产权保护环境更差的地区的农户,会将资产配置到更不可能受到政府掠夺的领域中。具体而言,农户会降低农业生产投资并增加土地出租,同时减少自主创业,并更多外出务工。
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