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期】罗文澜:The Impa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5日浏览次数:

20191119日下午,第587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罗文澜老师,报告的题目为“The Impa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jects:View from the Route Choice of Exporters”。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奚锡灿老师主持,陆铭教授、吴建峰老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罗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修建道路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近年道路的扩建规模也非常大。那么,道路修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可能有很多种,但从出口企业的角度,修建道路对国内经济改善的主要渠道是降低国内贸易的成本。又由于国内贸易成本降低对经济既有地区性的影响,又有加总层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用一般均衡的结构性模型。所以研究的思路是:首先要估计重要参数,也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国内贸易成本的影响;随后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多区域、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反事实。

接着,罗老师介绍了如何得到研究需要估计的最关键的参数是修建道路对国内贸易成本的影响。理想数据下,估计方法是考察修路后商品价格的变化。逻辑在于:从港口的变化来外推修建道路对非港口城市的影响。但是,关于价格的数据非常难以得到,并且必须是同质性的产品的价格。那么,在无法观测到价格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运输路径的选择。基本的想法是:修建道路后,城市与港口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文献中大部分数据是依赖于截面数据,可能有内生性问题。而且,文献中的模型是单部门的;但不同部门对道路的依赖程度不同。考虑到部门间对道路需求的弹性的异质性,罗老师的研究团队所采用的多部门更加准确地评估修建道路对贸易成本的影响。

随后,罗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文献中的Routing模型在给定道路网络的情况下,对应得到两个城市间的贸易成本。反事实分析发现:在1999-2010年间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对GDP和国内、国际贸易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内陆地区的福利改善更大;且对出产“重”货物的城市的收入提高影响更大。除此之外,还减少城市间的工资差别。模型估计的另一贡献在于提供了研究贸易对经济影响的因素的工具变量。

 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