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期】杭静:Production Networks, Input Trade, and Misallocation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8日浏览次数:

20191112日下午,第586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中山大学的杭静老师,报告的题目为“Production Networks, Input Trade, and Misallocation”。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主持,奚锡灿老师、陈登科老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杭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资源错配会导致严重的效率损失。因此,有大量的文献利用企业数据来估算效率损失的规模。那么,如何测度资源错配的损失?文献中通常的作法是运用增加值的概念,而非产值的概念。但是,杭老师指出:增加值是一个理论上构建的概念,而产出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增加值等于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产出是一个更加自然的概念。并且,也有文献指出,增加值算法会导致估计偏误。原因是:资源误配会通过生产网络可以传递到别的企业,而增加值算法忽略了行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从而导致低估资源错配的规模。因此,杭老师的研究团队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理论上,增加值模型是否会导致资源错配规模的估计偏误?实际中,增加值模型造成了多大的估计偏误?

杭老师的研究团队将Hsieh and Klenow (2009)的方法进行拓展,加入部门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并将拓展模型与原始模型进行比较;从具有生产网络的产出模型出发,去逆推增加值模型的结果。研究发现:增加值模型的结果与产出模型的结果是否一致取决于是否允许在中间品市场上有摩擦。如果中间品市场上没有摩擦,则使用增加值模型和使用产出模型的结果相同。如果中间产品存在扭曲,如税收、融资约束等,会造成估计偏误。其原因在于:中间产品的扭曲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但是在数据中却不可观测,可以理解为影子价格。然而现实中中间产品往往是存在扭曲的。又由于偏误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用实际数据加以实证。利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差别很小。可能的原因是:中间品的扭曲程度较轻。

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