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期】陈婷:A Tale of Three Channels: Real Estate Shocks and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

  •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0日浏览次数:

2019年9月17日下午,第58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陈婷老师,报告的题目为“A Tale of Three Channels: Real Estate Shocks and Firm Investment in China”。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兰小欢老师主持,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陈老师的研究问题是房地产的兴起与中国资本的误配。她首先介绍了研究动因:中国具有非常显著的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并且主要集中于商住而非工业用地。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排除了房地产企业,土地应该不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主要的生产投入品,为什么却投资了大量的房地产。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宏观经济学文献强调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商业周期和长期增长的影响。同时,文献也提出了三种影响渠道。渠道之一是:解决融资约束,因为房产相当于抵押品。渠道之二是:投机,也就是买地是因为预期会增值,然后抛售,以赚取差价;并将钱再投资于房地产而非主业。渠道之三是:挤出效应,亦即没有地的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相对于有地的企业无法获得贷款。但是,已有的文献对于渠道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陈老师的研究团队选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因为其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常高,并且不同的地区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同时,各界对企业投资于房地产有很大的争议。

陈老师的研究团队利用限购令作为城市层面的拟自然实验。限购令自2010年开始,为抑制房价的不断上升,陆续有46个城市出台;是负面的需求冲击,会影响房地产的价格。为了获取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从国土资源部的网站抓取所有的地块交易信息,并与所有上市公司进行匹配。城市层面的制造业数据,在2007年以前,利用工企数据;在2007年以后,利用税收数据,因为07年以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质量下降。利用双重差分法,以政策冲击来作为土地价值的代理变量来研究对土地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冲击导致受影响城市房价下降;进而,有更多房产作为抵押的企业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而拥有更少地产的企业则更少获得银行的抵押贷款,没有土地的企业降低了投资和创新。因此,制造业的产能从高效率的企业转移到了低效率但是有房地产的企业。

讲座过程中,同学积极参与热烈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