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诗一:科教热情,久而弥笃

  •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浏览次数:

专家简介

陈诗一,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联合组长,复旦丁铎尔中心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经济计量与统计分析等。学术专著先后荣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学术论文先后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软科学专业研究奖、《经济学季刊》年度最佳论文奖等。还曾先后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卓识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

陈诗一教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研究”的主持人,同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以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并主持了三项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包括“上海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涵和核心指标研究”、“十三五实现上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重大举措研究”、“十三五浦东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研究”等。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科基金的评审专家。学术观点和访谈文章登载于《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一财经日报》《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

******************************************************************************************

翻开陈诗一教授的履历表,“长江学者”、“杰青”、“刘诗白经济学奖”、“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不胜枚举。去年,陈诗一教授更是凭借英文专著《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成为首位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的“70后”学者,进一步肯定了陈诗一教授在能源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贡献。然而这样一位载誉无数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人生却是在而立之年才真正开启。相对较晚的学术起步,迸发的是更为热烈、更为持久的研究激情,这种“热情”成为了陈诗一教授通向经济学学术殿堂的最大动力。

亲历国企改革,而立之年结缘经济学

“工作中对经济学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渴望解释当前经济现象的冲动成为了我重回校园的动力。”1992年,陈诗一教授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随后便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而那时正处在朱镕基总理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阶段,身处国有企业改制的大潮丰富了陈诗一教授对中国经济现实面的了解,同时也燃起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热情,于是他毅然在三十岁这个分界点选择重回学校,开始自己的经济学探索之路。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诗一教授跟随他当时的硕士生导师张军教授进行当代中国经济方向的学术研究,陈诗一教授回忆道:“可以说我最终选择学术之路要归功于张军教授的指导和复旦经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复旦经院求学的三年,陈诗一教授基本上过着宿舍、教室以及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社会活动更是少得可怜,再返校园,对知识的汲取可谓如饥似渴。但也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刻苦和专注让陈诗一教授在三年之内很快构建起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硕士三年是为我的经济学打基础和学着做研究的三年。”在回忆到复旦的求学生活时陈诗一教授如是说。

意外赴韩,通宵学习终获佳绩

“那时候选择出国读书的人还不算多,我当时也没想多少,甚至连在复旦硕博连读的合同都签好了。”然而,就是这样的意想不到,让陈诗一教授叩响了经济学新领域的大门。2002年,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代表团来到复旦访问并且希望张军老师推荐一个学生去韩国读博士,完全陌生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陈诗一教授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当时对我最大的诱惑在于Jeong教授是韩国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跟着他可以继续完善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尤其是定量分析能力的训练。”再三权衡之下陈诗一教授毅然决定赴韩跟随Jeong教授学习计量经济学。

“我在韩国读书期间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study room度过,晚上通宵学习或研究,一天基本上能够完成近两天的活。”回忆起在韩国读博士的艰难岁月,陈诗一教授坦言最初也曾经想过要逃避。庆幸的是,重压之下的他并未选择半途而废,反而用超乎常人的刻苦和专注更加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同时也成为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以最短时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他创造的两年半拿下博士学位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我上午借着酒劲儿睡会觉,晚上继续通宵工作,当时等于把整个时间都用足了,基本上把干扰因素减到最小”。在回忆当时辛苦的求学生活时,陈诗一教授少见的露出了微笑。

回国执教,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

2006年2月,陈诗一教授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顺利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回到复旦执教,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一次教师例会上他便提到了自己未来的研究道路:“我的科学研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国际化研究(即在国外有名的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和国内研究(即在权威的中文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两者缺一不可”。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陈诗一教授也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这一科研宗旨,在Journal of Forecasting、Quantitative Finance、Review of DevelopmentEconom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Journal of EconomicTheory and Econometrics、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Energy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被转载和引用。他是经院最早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老师。“我的方向比较宽,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做得比较多,早期的金融计量经济学方向仍然在继续做。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实证研究则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谈到自己现在的研究时陈诗一教授眼睛里闪着光芒,似乎有讲不完的话。

在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陈诗一教授也并未偏废教学工作,他现在周三上午给博士新生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就马上又要给本科生上计量经济学,春季学期则给外国EMA留学生英文教授硕士水平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课程,在谈到为何不放弃一部分教学任务时,陈诗一教授直言道:“这几门课程我都热爱,不想放弃。”

尽管他已经因为教学和工作的原因一再地推迟了自己的海外长期访学计划,他仍然坚持道:“我回国以来就一直给你们本科生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从没中断过,我要出国了这门课怎么办?”更让记者动容地是,就在记者采访之前,陈老师还在给自己的博士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一张沙发,一张方桌,导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

现如今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管学科和人才、科研和学术的副院长,陈诗一教授在采访中也从师资发展角度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愈发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吸收了不少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回国执教,实行北美水平的年薪制,执行英文高端发表的评估标准,效果不错,这个发展方向要始终坚决坚持下去,而且要争取做得更好。但是这不是经济学科国际化的全部内容,经院国际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在中国提升国际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方面做出复旦贡献。因此,也要不断引进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研究感兴趣的优秀人才,引导他们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国经济伟大实践,不断加强中国经济研究的理论创新。两个方向的有机集合才是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

结语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诗一教授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热情溢于言表。返校是因为“热情”,在韩国耐住寂寞与清贫度过两年半的岁月是因为“热情”,回国执教后繁重教学任务下仍坚持做“办公室亮灯亮到最晚”的那个人也是因为“热情”。只有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催生出刻苦和专注的火花。他对记者说:“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这么多年,也许学疲了,老想着出去社会工作;而我是从社会上重新回到学校,我那股学习的热情就比没工作过的人更加强烈,可以说我到现在对经济学科研和教学的热情还一直持续着。”


文章转自: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家俱乐部